23日,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,介绍“文化和旅游 让生活更美好”有关情况。记者在现场了解到,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生机勃勃、硕果累累。2018年,全省公共图书馆达到154个,文化馆157个,美术馆55个,艺术表演场馆106个,各类博物馆541个;接待境内外游客总人数8.65亿人次,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9892.4亿元。“好客山东”品牌在海内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。
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张明池在发布会上介绍说,七十年来,全省艺术精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、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,其中有20个剧目获中宣部“五个一工程”,7个剧目获文华大奖,3个杂技节目获“金小丑”奖;22人次获中国戏剧“梅花奖”,其中2人获“二度梅”。全省文艺工作者先后推出了吕剧《李二嫂改嫁》、京剧《奇袭白虎团》《红嫂》、话剧《丰收之后》、柳子戏《孙安动本》、山东梆子《墙头记》等一批享誉全国的优秀舞台剧目,涌现出方荣祥、郎咸芬、张春秋、王玉梅、黄遵宪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表演艺术家。改革开放以来,陆续创作演出了吕剧《苦菜花》、京剧《春秋霸主》、杂技《车技》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省文艺创作勇攀高峰,屡创佳作。先后创作推出了民族歌剧《沂蒙山》《马向阳下乡记》、舞剧《红高粱》、京剧《瑞蚨祥》《项羽》、杂技剧《聊斋遗梦》等精品剧节目,其中《沂蒙山》被誉为山东舞台艺术的新高峰,具备了打造中国最棒歌剧的基础。
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,山东省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。在各级政府的支持推动下,全省基本建成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,队伍素质明显提高,服务方式持续创新,服务质量不断提升,品牌工程扎实推进。目前,全省共有154个公共图书馆,其中国家一级图书馆76个、二级馆42个、三级馆3个,从业人员2843人;全省共有157个文化馆,其中国家一级文化馆70个、二级馆37个、三级馆7个,从业人员2950人。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的建成数量和等级标准均居全国前列。省、市、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基本建成尼山书院,共计150个。全省1826个乡镇(街道)综合文化站建成率达到99.3%,行政村(社区)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(综合性文化活动室)建成率达到97.5%。
七十年来,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。一批珍贵、濒危、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,名录体系和传承机制不断健全,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不断推进,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和数据库建设不断完善,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。目前全省共普查各类非遗线索120多万条,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“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”项目8个,国家级名录173项,省级名录751项,市级名录3490项,县级名录10544项;现有国家级传承人94名,省级传承人447名,市级传承人2312名,县级传承人6717名,全省有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,即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,有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10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。
七十年来,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。市场主体不断孕育和完善,文化和旅游及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山东省经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1834.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120亿元,占比从3.32%提升到了4.29%,年均增长15%以上,远高于同期GDP增速;旅游消费总额从2013年的5000亿元增长到2018年1万亿元,实现翻番。
记者还了解到,七十年来,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深化。目前,山东省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文化交流关系,省直及各市艺术院团平均每年赴国外、境外举办演出、美展、非遗展1000余场,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最活跃的省份之一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省对外文化和旅游工作,不断完善体制机制,搭建高端交流合作平台,健全宣传营销体系,山东文化旅游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。着力打好“孔子牌”,形成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、世界儒学大会、尼山书屋等平台,推动齐鲁文化既在“器物”层面走出去,又在价值层面走出去。
云智咨询企业电话:400-086-1877
关注云智咨询微信公众号,可免费申请云智咨询专家入企管理服务
免费电话
7*24小时免费电话